民建宁夏区委会多篇材料入选自治区政协十二届十六次常委会议大会发言
- 信息来源:宁夏民建
-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19日
9月17日,自治区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在银川召开,围绕“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体系,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耦合协同发展”开展协商议政。
会上,自治区政协常委、委员们分为4个小组深入讨论,43名常委提出124条意见建议,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国网宁夏电力公司、宁夏国有资本运营集团等有关部门和企业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并回应常委和委员的关切,共同为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献良言、谋实策。
会议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决策部署上来,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奋力打好能源安全绿色发展攻坚战”的安排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履职尽责,务实协商议政,当好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推动我区高质量发展的支持者、推动者、参与者。
会议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深入调查研究,形成有价值有分量的意见建议,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策施策提供有益参考。要聚焦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提升配电网新能源承载力、促进绿证市场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开展民主监督,及时反映企业愿望诉求,广泛凝聚共识,持续跟踪落实,为我区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献计出力。
会议听取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席陈春平关于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耦合协同发展情况的报告。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王和山就协商报告作说明,邀请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氢能中心首席研究员魏利作专题辅导讲座。政协常委会组成人员进行分组讨论,9位常委、委员作大会发言。
民建宁夏区委会提交的《充分发挥绿电园区“减负器”“助推器”作用 驱动宁夏产业高质量发展》等2篇被选为大会口头发言,同时提交的《以光伏电站扭亏为盈为切口 助推我区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等10篇材料被选为大会书面发言,实现大会发言质量、数量双提升。
自治区政协常委、民建宁夏区委会副主委(驻会)茹小侠代表民建宁夏区委会作大会口头发言:
充分发挥绿电园区“减负器”“助推器”作用 驱动宁夏产业高质量发展
宁夏作为我国西北重要的能源基地,绿电发展潜力巨大。全区新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5000万千瓦,占比达60%,为绿电园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绿电园区既是企业降低用能成本的“减负器”,更是高耗能产业绿色转型的“助推器”,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
一是绿电供应稳定性不足。2024年11月全区弃光率达10%,部分园区因电力输出不稳定,导致企业不敢全量使用绿电,需保留火电备用容量,增加综合用能成本。
二是储能设施配套滞后。储能、智能电网等关键设施建设跟不上新能源发展速度。截至2025年5月,我区新型储能装机541万千瓦,占新能源装机的12.1%,绿电消纳能力受限,影响企业入驻信心。
三是市场化机制不完善。绿电交易仍以中长期合同为主,现货交易占比不足,宁夏绿电园区8月初才达成首笔绿电交易。绿电溢价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购买绿电的额外成本缺乏补贴或激励,企业主动选择绿电的动力不足。
四是产业协同程度不高。自治区2025年对高耗能行业规定绿电消费占比下限为34.2%,距离2027年60%的目标尚有较大空间,“绿电-产业”融合度低。部分企业因绿电供应不稳定、认证体系不健全,难以将绿电使用转化为产品附加值。
为此,建议:
一是筑牢供应根基,提升绿电稳定性与消纳能力。加快储能设施规模化布局,优先在绿电园区配套多元化储能项目,鼓励园区建设共享储能电站;构建园区级智能微电网系统,整合各种电力资源,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进行负荷预测与动态调度;试点“绿电+氢能”创新耦合,利用弃风弃光时段的富余绿电制氢,为各领域提供绿氢原料,形成“绿电-绿氢-高耗能产业”闭环。
二是强化产业协同,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升级。实施“绿电替代专项计划”,对重点行业设定绿电使用比例阶梯目标,对达标企业给予碳排放权配额奖励或税收减免,将绿电使用与企业环保评级、产能审批挂钩;打造“零碳产业园”示范标杆,在宁东基地等重点园区试点“全绿电供能+碳捕集”模式,集中建设绿电直供专线,吸引低碳制造企业入驻;建立绿电溯源与碳足迹认证体系,为企业提供绿电使用量实时监测、碳减排量核算等服务,助力企业产品获得欧盟CBAM豁免、国际绿色产品认证。
三是完善市场机制,激发企业购电与绿电发展活力。深化绿电交易改革,扩大现货交易规模,提升绿电现货交易占比;对年度绿电采购占比超过50%的企业,按实际消费量给予财政补贴;依托“西电东送”骨干通道,推动宁夏绿电参与东部负荷中心的绿电交易,建立“本地消纳+跨省外送”双循环模式。
四是升级基础设施,增强园区产业承载与服务能力。在绿电园区全面部署“5G+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系统,实现用电负荷、绿电供应、储能状态的实时监测与智能调控;为重点企业配套绿电直供专线,对年用电量超5亿千瓦时的高耗能企业,由园区统一规划建设专属输电通道,保障绿电“点对点”高效供应。
自治区政协常委、民建会员李立作大会口头发言:
构建宁夏新能源产业技能人才精准培育体系推动人才供给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
在“双碳”战略驱动下,宁夏作为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新能源装机占比接近60%。与此同时,产业快速发展与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2030年宁夏规划新能源装机1.1亿千瓦,预计未来5年,光伏/风电安装调试、储能系统运维等核心岗位人才缺口达1.5万人,中短期面临“等人才”困境。
一是教育体系相对滞后。院校教材更新慢,实训设备落后,智能化运维等前沿知识未纳入教学体系。高校教师缺乏一线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短缺,教学与产业需求“两张皮”。
二是企业参与不足。中小企业重使用轻培养,大型企业培训体系前沿技术融入不足。校企合作普遍停留于“订单班”“顶岗实习”等初级形态,缺乏技术共研、人才共育的深度协同。
三是社会培训存在短板。专注实操培训的培训机构稀缺,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实操实训设备投入成本高,政府补贴政策落地难,培训补贴标准低,拨付周期长,多数机构面临生存问题。
四是人才发展环境有待优化。薪资待遇缺乏竞争力,偏远地区岗位配套不足,本地人才外流严重;职业评价标准滞后,绿色低碳素养等未纳入考核体系;人才信息平台缺失,供需对接效率低下。
为此,建议:
一是坚持动态需求识别与标准引领。建立产业人才数据库,联合头部企业、行业协会,搭建“宁夏清洁能源人才数据库”,发布《紧缺人才目录》,实现需求预测与精准培养对接。更新职业标准体系,修订光伏、风电、储能运维等工种标准,嵌入智能化技能、绿色低碳素养等新要求,探索专项能力考核规范。
二是推动政校企协同育人。优化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标准,鼓励企业开放真实生产线、前沿项目、技术专家等资源。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优质高职院校联合区域新能源职教头部企业,建设和升级“新能源产业学院”。由政府、企业、院校共同投入,建设集教学、实训、科研、竞赛、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新能源实训基地。重视优质社会培训力量,培育专业化清洁能源职业培训学校(机构),重点面向在职提升、转岗再就业和新职业培训。建立培训认证白名单制度,支持智能化运维、储能安全、氢能技术等紧缺领域培训。
三是创新培养模式。实施“职教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充实师资队伍。推广“线上+线下”研修模式,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集中突破实操难点。根据实际应用,常态化举办各类、各级清洁能源职业技能竞赛。
四是优化人才生态。设立“新能源技能人才专项基金”,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和紧缺人才定向培养。落实税收优惠,将合规培训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加大优秀技能人才宣传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扭转“重学历轻技能”观念。促进区内外人才协作,对紧缺高技能领军人才及团队实施灵活引进政策(含柔性引进)。与东部等发达地区优质院校、企业跨区域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机制。
(调研咨询处 丁海霞)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