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民: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 信息来源:宁夏民建
- 发布时间: 2011年11月07日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定,正当其时。他被誉为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建国以后,就文化问题所作出的最为重要的决定。我今年到过延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与会人员合影前,思绪万千,他们的朝气蓬勃和意气奋发,催生了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诞生。
经过33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GDP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的“硬实力”大幅提升,但是,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亟待提高。我们要像抓经济发展一样,来抓文化发展。要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党中央的这一判断十分正确。
一、文化的发展,要坚持“两放”,即百花齐放和对外开放
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百花齐放”,“百花齐放”是文化发展的肥沃土壤。同时,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才能培养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只要我们坚持了两个“放”,则上海的文化产业就可以大有作为。这一点,去年的世博会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上海世博会创造了世界博览会160年来许多的新纪录,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其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但在同一个舞台上展示各自的文明和文化,其乐融融。为什么?因为我们从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文明和文化中寻找到了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更深的情谊。世博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不同文明之间并非只有差异和交锋,更有交融与和谐。沿用到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关键在于寻找这种“共同点”。共同点之基础就是融入世界文明的潮流之中,但在融入过程中决不能失去本民族的文化特质、特征、特点和特色。
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无疑是热点中的热点。《清明上河图》展示的,就是不同行业、不同身份、不同层次的人们,和谐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家园之中。《清明上河图》不仅在上海世博会,而且在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展示取得了巨大成功,这说明了和谐共处与和而不同,是我们应当坚持的理念,说明了中华文化具备走出去的实力和能力,我们应该具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弘扬文化,要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化之魂,而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中华文化之体,魂和体的关系必须明确。此次全会的决定再次详细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是我们有一个强烈的心愿,就是在社会各界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参与下,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早日得到应有的提炼和明确。作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诠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充分体现数千年来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美德:“仁、义、理、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等。但是,上海应当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作应有的尝试,首先就是要继续弘扬世博精神。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不是偶然的。作为世界级中心城市的上海,其百余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特色,是典型的精神资源“富矿区”。
上海世博会为此作出了很好的探索和累积。作为城市,表现出“海纳”、“海涵”、“海量”的气度和容量;无数的志愿者,从园内到园外,从白天到黑夜,为游客提供各种无微不至的服务,充分体现了“仁、义、理、智、信”;作为市民,表现出充分的友善、文明、谦让和大度,烈日炎炎下,潮涌的人群能够秩序井然,体现的正是“温、良、恭、俭、让”。组织者的以人为本,志愿者的无私奉献,观展者的礼让守序,展出品的进步创新,展览会的开放和谐,一切的一切,都对世博精神作出了最好的现代诠释。整理、总结、提炼世博的精神财富,对进一步提炼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有裨益。适时地重新凝炼上海城市精神是完全必要的。
三、文化兴衰,媒体有责
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赖于媒体的传播和引导。“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道义是道德的凝炼,文章是时代的符号。作为媒体,作为媒体人,如何担当起这份责任,任重而道远。
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媒体节目,不能仅以个人或小圈子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
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更有其深远的政治原因。近年来,全国各地一而再、再而三的负面事件层出不穷,暴露出的是物质快速发展以后道德失范和精神境界的严重滑坡。因此,本次六中全会决定的本质,更是一次精神历炼运动,更是一项全民性的“心灵温饱安居”工程。
上海的媒体和媒体人,对城市的文化发展应当做到,“铁肩担道义,妙手做文章”,也就是说在大是大非面前,在社会公理受到挑战之时,应当用道义的声音凝聚社会的道义力量。与此同时,文化的道义非常需要媒体不断写就锦绣文章。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媒体为社会大众喜闻乐见,而且声名远播是大都市的标志之一,因此上海的媒体既要避免居庙堂之高,离生活较远的倾向,又要防止陷市井之俗,商业味道较浓,真正体现启迪人心,关注社会的传媒责任。
上一条:辜胜阻在海南调研座谈
下一条:苏里南总统会见陈昌智副委员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