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沪揭牌 陈昌智出席并讲话

  • 信息来源:宁夏民建
  • 发布时间: 2013年09月22日

9月25日上午,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浦东川沙新镇黄炎培故居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出席发表重要讲话,并与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沙海林共同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建中央副主席宋海宣读了《民建中央关于命名黄炎培故居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决定》。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市委主委周汉民主持。

图像

陈昌智在讲话中说,黄炎培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是中国民主建国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是民建第一、二届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他一生抱定救国兴邦的理想,把个人命运和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争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位于浦东新区川沙镇的黄炎培故居(内史第),经数年修复与重新布置后,于今年4月16日重新免费对外开放。此次民建中央在黄炎培故居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全会继承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举措。

图像

陈昌智指出,今年是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响应中共“五一口号”65周年,再过5天,10月1日,又恰逢黄炎培先生诞辰135周年纪念日。此时此地,将黄炎培故居作为民建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第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继承和发扬民建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地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行,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昌智要求广大民建会员牢记黄炎培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所作出的功绩、贡献的才智,学习他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操;学习他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真诚合作的坚定信念;学习他追求进步、与时俱进的高尚品格。全会要以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契机,深入开展会史教育,学习和发扬黄炎培精神,引导全体会员传承弘扬民建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地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履行参政党职能,始终不渝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同心”思想,不断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智慧与力量。

图像

揭牌仪式后,陈昌智等考察参观了重新修复后的黄炎培故居,并听取了有关情况介绍。黄炎培故居分上下两层,从黄炎培的家庭成员,学习工作,办学启智,积极筹建成立民建,不惧风险抗日救亡,协力参与建国大业,尽心竭力政府工作等方面,生动而全面地展示了黄炎培紧紧跟随着历史发展脚步,不断前进、不懈奋斗的一生。参观过程中,陈昌智时而驻足凝视,时而询问有关情况。在“窑洞对”场景前,陈昌智颇为感慨地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党派中央时也提到了这段对话。”在民建展厅,陈昌智仔细查看了重新布置后新增的民建有关书籍和音像资料。

图像

民建中央宣传部部长张皎,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吴捷,中共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胡佩艳,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徐钧健,副主委胡可一、程裕东,中共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邓捷,区委常委、区委统战部部长陈庆善,民建市委常委、委员、在沪中央委员,各区委、工委、委员会、直属(总)支部、专委会负责同志及浦东、黄浦会员代表等200余人参加揭牌仪式。

图像

附:

黄炎培生平简介

黄炎培,号楚南,字任之(韧之),笔名抱一。1878年10月1日出生于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内史第,早年父母双亡,随外祖父发蒙,接受传统教育。他20岁即在家乡任塾师,22岁中了秀才,25岁中了举人。1901年,入上海南洋公学,受教于蔡元培。在蔡元培的启发引导下,黄炎培抱着教育救国的坚定信念,回到故乡川沙,创办了川沙县第一所新式学堂──川沙小学堂。29岁时,创办浦东中学,任校长。1903年,因发表斥责清廷的演说遭逮捕,后流亡日本。1905年,加入了同盟会,走上了反清救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道路。

辛亥革命爆发后,先后任江苏都督府民政局总务科科长兼教育科科长、江苏省署教育司司长,积极从事地方教育改革。1917年,联络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次年,创建中华职业学校。此后数十年时间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主要通过中华职业教育社来展开。先后参与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河海工程学校、暨南学校、上海商科大学、厦门大学等校的筹办;与蒋梦麟、陶行知主持《新教育》月刊;任东南大学、私立青岛大学校董并任“中华教育改进社”董事、“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华董等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炎培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组织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支持淞沪抗战;不顾个人安危,探望“七君子”;任上海市抗敌后援会主席团主席,致力于组织运输、支援前线、救护伤员、内迁工厂等事宜。1941年,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积极推动民主政宪运动。

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广泛会见中共领导人,与毛泽东促膝长谈。谈到中国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时,黄炎培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毛泽东肃然相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与毛泽东这段关于“周期率”和民主的对话,至今仍脍炙人口,引人深思。

日本投降后,黄炎培积极投入了反内战、争民主的活动中。1945年,他同胡厥文、章乃器、施复亮、孙起孟等爱国的民族工商业家及其所联系的知识分子发起组织了民主建国会。1948年,他同在沪的民建领导人秘密举行常务理事会,响应中共“五一” 号召,同中共一道为迎接新中国而奋斗。1949年,代表民建出席新政协,被推为负责草拟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小组副组长,组织民建成员批判美国公布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同时还担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

黄炎培一生严于律己,勤奋学习,与时俱进,真正做到了“做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格言。著作有《中国商战失败史》、《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中国教育史要》、《黄海环游记》、《八十年来》、《延安归来》,及诗集《断肠集》、《苞桑集初稿》、《红桑》等。1965年12月21日,黄炎培病逝于北京,终年88岁。

1987年9月4日,黄炎培诞辰11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在纪念会上的讲话中说:“黄炎培是一位杰出的民主战士、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是新中国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之一,也是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休戚与共的亲密朋友。他一生抱定救国兴邦的理想,把个人命运和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紧紧联系在一起,追求真理,坚持奋斗,为争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并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博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界爱国人士的赞扬。”

上一条:陈昌智在沪会见中共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沙海林

下一条:民建全国基层组织建设研讨会纪实

关闭